今天收到一位網友的提問:為什麼自己乾淨的水缸裡,一條十幾年無人餵養的魚卻依然活著。
當收到這個問題時,我的童年記憶一下子被勾勒出來。
小時候生活在鄉下,我的童年總是離不開和各種動物打交道,其中就包括各種魚。
小河小溪裡的魚可以算是人畜無害的存在,所以總是成為熊孩子玩耍的物件,我們以前就經常把一些魚抓過來投放在自家的水缸裡。
水缸是我們鄉下蓄水飲用的工具,所以非常的乾淨,倒楣的魚在這樣的環境裡,自然不可能被投食了。
當時被我們投放在水缸裡的魚,一般都是變得越來越活躍,速度變得越來越快,幾個月時間裡根本不可能被餓死。而這位網友所說的十幾年沒有餓死,我也相信是真的。
理論上一條水缸裡的魚,在不被投食的情況下存活十幾年也是可能的。
圖為:蓄水的水缸
一條魚是否能存活十幾年?
一般來說,魚類的壽命與該物種的個體大小有關。魚體越大,成熟就越晚,該魚的壽命也就越長,有一些個體很大的魚壽命甚至超過100歲。
而那些經常被我們食用的魚(能達到一兩斤重的那種),壽命往往也能超過10歲。而且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一樣,在圈養的情況下壽命會比野外更長。
在水缸裡的魚相當於圈養了,它們的生存威脅除了人類就基本沒有其它的生物了,所以活個十幾年是完全可能的。
那麼為什麼在不投喂的情況,水缸裡的魚能存活這麼久呢?這和它們對食物的需求量很少有關。
大部分魚類屬於變溫動物
地球上的動物,根據生理功能的不同分為 恒溫動物和 變溫動物,雖然它們很不一樣,但是殊途同歸——更好的生存。
除了哺乳動物和鳥類外,大部分動物都選擇作為變溫動物,當然包括我們今天話題的主角——魚類。
恒溫動物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,這讓它們分佈在地球的各個角落,但這也給它們帶來了一個生存弊端。
為了維持體溫,所有恆溫動物都需要不停的攝入能量,換句話說,它們需要大量的食物。
而對於魚類或其它變溫動物來說,雖然很容易被限制在特定區域和時間活動,但是它們的 「節能行為」為它們緩解了生存壓力。
所有變溫動物(或者冷血動物)都不需要刻意維持自己的體溫,它們可以通過曬太陽來使自己「熱身」。
所以,它們自然也不需要攝入大量的食物,通俗地說, 它們不會那麼容易被餓死。
圖為:養在水缸裡的魚
來自水缸的食物